有时候行情好,买豆腐的人多,就剩不了多少,但有时候行情不好,倒要剩一多半回去。
像今儿这样,已经卖了近一半出去,这还不算最差的呢。”
薛嘉月知道做豆腐是件很麻烦的事,而且韩奶奶毕竟年纪大了,不经常做,所以她每一次做总是要尽量多做一些。
总想着万一要是能全卖了呢。
但是现在薛嘉月看着筐子里剩下的那些雪白的豆腐和其他的豆制品,脑子里飞快的想着事情。
韩奶奶还在说着:“没事儿。
待会儿我乘着骡车,在街上挨家挨户的叫卖去,到时总还能卖出一些。”
但薛嘉月却不认同:“寻常人家就是买豆腐,一次能买多少?两三块都算是多的。
且今儿风大,您这样乘着骡车到街上挨家挨户的叫卖,那得多累啊。
而且您打算往后每次来镇上卖豆腐都这样?总没有个卖不出去,然后将运来的豆腐又运回去,放在家里白白坏掉的道理。
这样,韩奶奶,这镇上有没有酒楼?或者有没有大户人家?但凡酒楼或是大户人家,总归会有个专管采买菜蔬的人。
您现在就过去试试看,花几个钱,看能不能找到那个人。
等找到了,您就同他们说几句好话。
就说您这豆腐可以以比别人家贱一点的价钱卖他。
买谁的豆腐不是买?他对掌柜的照样可以报原价,这样他就能在中间落一笔差价的钱,何乐而不为呢?而且往后您也可以将您做的豆腐运过来直接卖他,倒省却了您往后坐在这里受风吹日晒,到街上挨家挨户叫卖豆腐的苦。
我觉得这个法儿好,咱们现在就不妨去问一问?”
薛元敬听了她说的这番话,只觉心惊。
倒不是震撼她有多聪明,其实这样的事肯定早就已经有人做了。
但是薛嘉月现在毕竟只是个八岁的小姑娘,就能想出这样的法子来。
她这小脑袋瓜还是转的很快的不过即便这样,冷水他照样还是要泼的:“只怕事情并没有你想的这样简单。
这镇上的人原就不多,只有百来户左右的人家,能有几个酒楼,几个大户人家?平日又有多少镇民会去酒楼吃饭?即便去,他们平日多吃素,去了酒楼那也是去吃荤菜的,谁还会特地的到酒楼里面去吃豆腐不成?就是大户人家,也只能算是一般殷实的人家,一日也用不了几块豆腐。
且那管着采买菜蔬的人自然早就有相识的人每日给他贱价提供豆腐,你让韩奶奶现在去找那些人问,也只会白白的花钱,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。”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